

“孩子内裤老是黄黄的?”
“老说自己下面痒,有时候还喊痛。”
“尿频、尿急,老是往厕所跑”
...
如果孩子有这些表现,妈妈们可得留心了
这可能与外阴炎有关
阴道炎不是妇科病吗?小孩子也会有吗?
其实,外阴阴道炎可不挑人,各个年龄段的女性都有可能遇上。
女童外阴炎是指在青春期前女孩外阴部位的炎症性疾病,常与阴道炎同时发生(合称“外阴阴道炎”)。该病在2-9岁的幼儿中极为常见,夏季发病率尤为突出。
不同于成年女性,女童外阴炎具有独特的表现:
1外阴局部症状:
(1)瘙痒与疼痛:患儿频繁抓挠外阴,坐卧不安、哭闹拒坐,夜间症状可能加重(提示蛲虫感染)
(2)红肿与皮损:外阴、阴蒂及尿道口黏膜充血水肿,可见抓痕、表皮剥脱甚至溃疡。
2排尿异常:
因炎症刺激尿道口,出现尿频、尿急、排尿哭闹,易误诊为单纯尿路感染。
3分泌物特征:
内裤残留脓性黄色干痂或稀薄分泌物,伴异味(非鱼腥味);分泌物培养多为非特异性细菌。
4慢性并发症:
(1)小阴唇粘连:发生率约10-20%,表现为两侧小阴唇融合遮盖尿道口和阴道口,上方留小孔排尿,尿线变细或分叉,易被误认为生殖器畸形。
(2)阴道部分闭锁:长期未治的严重炎症可致阴道粘连闭锁,影响未来生育功能。
女童外阴炎的症状表现多样,婴幼儿往往无法准确表达不适,家长需密切观察以上异常表现
孩子这么小,为什么会得外阴炎?
1、生理结构及微环境缺陷
(1)解剖保护缺失:幼女外阴发育不成熟,大小阴唇未能完全覆盖尿道口和阴道口,局部皮肤薄嫩,易受物理刺激和微生物侵袭。
(2)微生态防御薄弱:阴道PH呈中性或碱性(约7.0),缺乏糖原分解产酸的乳杆菌群落,自净能力差,无法有效抑制病原菌繁殖。
2、卫生习惯问题
(1)不当清洁方式:大便后由后向前擦拭,将肠道细菌(如大肠杆菌)带至外阴;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、沐浴露或成人洗液破坏皮肤屏障。
(2)用品交叉感染:与家人共用浴盆、毛巾,或接触被污染的公共浴池、游泳池边沿,可能导致病原体(如滴虫、霉菌)传播。
3、病原体感染
细菌感染(最常见):约80%病例检出大肠杆菌,其次为葡萄球菌、链球菌等化脓性细菌。
特殊感染:
(1)蛲虫感染:夜间爬出肛门产卵引起剧烈瘙痒,抓挠导致外阴继发感染。
(2)真菌/滴虫感染:通常由家庭成员传染,婴幼儿少见,因碱性环境不利其生长。
(3)性传播病原体(如淋球菌):一旦检出需高度警惕性虐待可能。
4、异物刺激与物理损伤
(1)阴道异物:女童好奇将小玩具、纸屑等塞入阴道,引发长期炎症和脓性分泌物。
(2)衣物摩擦:化纤材质、紧身裤袜持续摩擦外阴,夏季闷热潮湿环境加剧黏膜充血。
(3)尿布/尿不湿刺激:未及时更换导致尿液粪便长时间接触皮肤,化学性损伤加重感染风险。
得了外阴炎该如何处理?
1科学清洁法:
(1)每日清洗:温水(非肥皂水)从前向后冲洗外阴,大便后必须加洗;轻柔分开阴唇皱褶冲洗。
(2)坐浴消炎:轻度红肿用纯净温水坐浴,每日2次,每次10分钟,后彻底拍干。
2屏障修复:
清洗后涂擦无刺激护臀膏(40%紫草油、氧化锌软膏)形成保护膜,减少摩擦刺激。
药物治疗方案
①外用药物:
(1)抗生素药膏:红霉素软膏、莫匹罗星软膏涂抹患处,对抗细菌感染。
(2)抗炎止痒:炉甘石洗剂缓解瘙痒;弱效激素(如1%氢化可的松)短期使用减轻水肿。
②全身用药:
(1)口服抗生素:头孢克洛、阿莫西林等用于伴发热或血象升高者。
(2)驱虫治疗:阿苯达唑等消除蛲虫,全家同步服药防复发。
如何帮助孩子进行预防?
科学预防措施:构建全面防护网
1日常卫生管理
(1)如厕训练:2岁起教导“从前向后”擦拭习惯,家长需监督至熟练掌握。
(2)用品隔离:为女童配备专用金属盆(每周开水煮10分钟消毒)、纯棉毛巾,衣物单独清洗。
2衣物选择与穿着方式
(1)摒弃开裆裤:避免外阴直接接触地面、座椅上的病原体。
(2)科学穿搭:内裤选白色纯棉透气材质(减少染料刺激)。外裤避免紧身设计,夏季减少连裤袜穿着。
3环境暴露保护
(1)公共场所:更衣室、泳池不让孩子裸坐,洗浴后及时穿内裤。
(2)家庭防护:母亲患阴道炎时,严格分开洗浴用具,护理前洗手。
4饮食与免疫增强
(1)营养支持:多饮水,增加蔬果摄入保持大便通畅;限制辛辣、甜腻食物(易加重湿热)。
(2)体质提升:规律户外活动,充足睡眠,预防腹泻等降低免疫力的疾病。
版权所有:瑞安市妇幼保健院 瑞安市人民医院妇幼分院 浙ICP备2024083690号-2 Copyright © 2022 Women's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